猴爬岩,猴子常绝壁嬉戏,少者数十只,多者百余只,故名猴爬岩。位于县城东北56公里,景区面积5平方公里,由峡谷、动植物、瀑布、暗河、溶洞构成。猴爬岩峡谷,在清水江上游鱼洞—革夺之间,长9公里,顶宽500—800米,底宽30—100米,深400一500米。两岸绝壁连绵,江面最窄处仅25米,十分险峻,谷底有多级瀑布和险滩,岸边原始森林掩映,暗河、大泉、溶洞常现。在猴爬岩峡谷底部,有一植被群落,分布于海拔840—1000米之间,长约9公里,宽25—250米,主要有榕树、毛麻楝、麻芋叶(俗名)等。为当今少有的亚热带—热带原始森林。区内古木参天、苍藤掩蔽、枯树倒挂、苔藓遍地,保持着原始群落状。林中有猴群、蛇、蟒、岩羊、野猪、狐狸等珍奇动物。因原始森林沿峡谷展布,似廊道,故取名“十八里绿色长廊”。景区具有险于峡、趣于猴、魂于绿、游于幽的特点,是观光、探险之佳地。
猴爬岩大峡谷:长约7公里,顶宽500—800米,底宽30—100米不等,崖顶至江面高差一般400—500米,最高达560米。系侵蚀、溶蚀作用形成的峡谷。两岸绝壁对峙,最高达400米,而江面最窄处仅25米,地势十分险峻,是攀岩、探险的理想场所。谷底热带—亚热带植被茂密,动物繁多,成群的猴子常在绝壁上出没。猴爬岩峡谷高差大,谷底海拔仅为1000—860米,故气候炎热,气温高,亚热带、热带植物生长十分茂盛,主要有榕树、野海芋、落红叶、野棕树、兰花等,滕类和苔藓类植物繁多,林中栖息有猴子、蛇、蟒、岩羊、狼、野猪、狐狸、红腹锦鸡、松鼠、刺猬、穿山甲等动物。这里古木参天,苍滕掩蔽、枯木倒挂,植物基本保持原始群落状态。清水江内还繁殖有娃娃鱼、鲢鱼、鲤鱼、马鱼等鱼类,这一切与绝壁、江水、瀑布、险滩、溶洞、暗河等有机结合,构成一个峡谷型的天然动植物园。
清水江由南向北贯穿大峡谷,沿途汇集了油鱼洞、仙人洞、革夺等四条流量在133.67—357.84升/秒的暗河水。江面宽30—70米,最窄处仅25米。江水在峡谷底部穿碰折旋,在巨石间奔腾跳跃,形成许多险滩和多级瀑布。雨季,江中咆啸,洪流急下,银浪排空,水吞巨石,浪花四溅,激起千堆雪,响声如雷,气势壮观,摄人心魄;枯季,江中巨石裸露,岸边黄白色的砾石滩夺目耀眼。江水碧绿,宛如“青罗带”,与险峻的峡谷、苍翠的原始森林构成天然画廊,游于其中,有超凡脱俗之感。
石洞石油矿化遗址:位于温浏乡石洞村西,壁高约40米,由二叠系厚层地状灰岩组成,其间夹有内碎屑灰岩,内碎屑大小一般为1—3厘米,为灰白色灰岩,油页岩及沥青质油页岩,呈透镜状或似层状在灰岩中断续分布,延伸走向为NE65,结核大小不一,最大为74×25厘米,再向西20米左右,陡壁上可见到似层状沥青质油页岩,厚10—40厘米,延伸3米左右。曾有中外石油地质学家到此进行过考察研究。
猴爬岩瀑布:位于猴爬岩峡谷清水江主流上,瀑布总落差20余米,分三级跌落,第一级落差5米,宽10米;第二级高6米,宽6米;第三级高9米,宽约10米。枯季江水流量小,水面巨石裸露,浪花飞溅,“激起千堆雪”;雨季洪流急下,巨浪腾空,浪高5—6米,响声轰然远闻,是观瀑看浪的佳处。